CHPC中国热泵 宅配机电
首页 新闻正文

集中空调高效制冷机房技术路径是什么样的?高效制冷机房设计要点有哪些?

暖通建筑 发表于: 来自:暖通家

  时代背景

  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,建筑领域的节能降碳已成为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核心环节。数据显示,我国建筑运维阶段碳排放占全行业20%以上,其中空调系统碳排放量占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的50%以上,而制冷机房作为空调系统的核心耗能单元,其能效水平直接决定了建筑节能的成败。

  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生态环境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管局于2019年6月13日印发实施的《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%的目标,高效制冷机房已成为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。

  本文将系统梳理高效制冷机房的核心定义、技术体系、国内外标准及未来趋势,为行业实践提供参考。


  国内外技术发展及对比

  在制冷机房能效研究中,美国采暖、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通过调研大量的公共建筑、工业建筑的实际案例,于2001年9月在全球率先提出制冷机房系统能效评价指标,并定义了冷水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、冷机能效比和水系统运行输送效率等,开创了高效空调制冷机房规范化建设的先河,详见ASHRAE 189.1-2014《高性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》。


  该标准率先定义了冷水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(IPLV)、水系统输送效率等指标,强调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价。


  美国ASHRAE标准进一步细化了能效分级:EERa>5.0为高效机房,3.5~5.0为一般机房,<3.5则为需改造机房。


  新加坡建筑学院BCA(AcademyoftheBuiltEnviron-ment)在2016年提出《空调系统设计运行规范》,其中规定在新建的建筑中,当建筑面积大于5000m³则必须设计为绿色建筑,并规定新建建筑制冷机房能效比需大于4.4,并按制冷量(500冷吨为界)设定分级限值,体现了对大型建筑的严格要求。

新加坡高效制冷机房指标与分级


  日本在2013年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相关标准进行了整合,推出了《建筑节能标准2013》,定义了空调系统能耗系CEC(CoefficientofEnergyConsumption)对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能效进行统一评价,即空调系统全年耗电量与全年空调负荷的比值,该指标与制冷机房能效比的内涵一致。


  我国高效制冷机房现行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两类,目前尚无国家强制标准。


  广东作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,在2017年率先推出了地方标准DBJ/T15-129-2017《集中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监测及评价标准》,从实际运行效果出发,构建了高效空调制冷机房的评价等级划分、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,明确指出最高等级的高效空调制冷机房冷源系统能效比应该不低于5.0,为我国高效机房的推广起到了率先示范和风向指引作用。

  广东高效制冷机房指标与分级


  团体标准T/CECS1012-2022将机房能效分为三级(1级EERa≥6.0,3级≥5.0),T/CECA20026-2023则引入“设计能效比”与“运行能效比”双指标,覆盖全生命周期评价。


  对比可见,国际标准更注重系统性和精细化,而我国标准仍在追赶中——现有标准多聚焦制冷系统,对制热、蒸发冷等形式覆盖不足,且缺乏全国统一的强制标准,这成为制约高效机房推广的瓶颈。

  国内外高效制冷机房现行标准

  各标准适用范围


  行业现状,改善能效的技术路径

  我国制冷机房能效现状不容乐观——清华大学调研显示,国内67个城市的制冷机房综合能效普遍低于4.0,75%的机房能效处于ASHRAE标准的“需改造”区间,与国际先进标准水平差距显著。这种差距既源于技术应用的不足,也反映了标准体系的不完善,凸显了发展高效制冷机房的紧迫性。


  高效制冷机房并非简单的设备堆砌,而是以系统综合能效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。根据我国现行主流标准,冷源系统能效比(EERa)不低于5.0的空调制冷机房被定义为高效机房。


  这一指标不同于单一设备的能效评价,而是涵盖制冷主机、冷冻水泵、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等全系统的综合能效,其计算公式为:

  目前业内尚无统一的技术措施来实现制冷机房高效运行,每个厂家似乎都有自己的“拿手绝活”,但基本的技术路线大致相同,具体如下:


  1.精准负荷模拟与能耗仿真

  负荷预测是系统设计的基础。主流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(国际)和DeST(国产)通过动态计算全年逐时冷负荷,为设备选型提供数据支撑。某大型办公建筑项目通过全年负荷仿真,发现50%~70%负荷率时段占比达60%,据此采用“2大1小”冷水机组组合,避免了传统“大马拉小车”的能耗浪费。

  能耗仿真则进一步验证系统性能。Trnsys软件通过模块化建模,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设备响应,如冷却塔逼近度每降低1℃,冷水机组COP可提升3%~5%。然而,国内软件仍存在短板:DeST缺乏新材料模块接口,多数中文版软件依赖EnergyPlus内核,存在技术封锁风险。


  2.设备精细化选型与系统优化

  冷水机组:应优先选择变频机型,其在部分负荷下能效优势显著。例如磁悬浮离心机组在30%~70%负荷率时COP可达6.8以上,较定频机组节能20%~30%。某酒店项目对比显示,全磁悬浮机组方案虽初投资增加20%,但全生命周期费用降低15%。

  水泵与冷却塔:采用“一机一泵”连接形式,减少水力损失;冷却水泵扬程应控制在24m以内,冷却塔逼近度宜≤3℃。海康威视重庆科技园项目通过低阻力过滤器(水阻<0.5mH₂O)和橡胶瓣止回阀,使系统总阻力降低15%,水泵能耗减少12%。

  管网设计:最不利环路比摩阻需<100Pa/m,采用顺水三通、45°弯头等低阻部件。行业内有案例通过BIM优化管路走向,减少弯头数量30%,管网阻力降低25%。


  3.智能控制系统与智慧运维


  控制系统:采用“多智能体分布式架构”,将冷水机组、水泵、冷却塔划分为独立模组,通过云端协同实现负荷匹配。


  例如,冷冻水泵采用“温压双控”策略——初始阶段按压差调节,稳定后切换为温差控制,使系统长期处于“大温差、小流量”状态,节能率达15%~20%。


  智慧运维:基于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(采样间隔≤1min),通过AI算法诊断异常。某工业园项目的云能效平台可自动生成能效报告,识别出冷却塔风机频率过高问题,通过优化控制策略使运维能耗降低8%。


  4.施工建造与调适优化


  装配式建造技术可缩短工期30%以上。通过BIM预制加工和模块吊装,减少现场作业误差;调适工作需覆盖完整供能周期,某项目通过持续6个月的参数优化,使机房实际能效从设计值5.2提升至5.7。


  高效制冷机房的未来趋势与发展建议


  1.技术发展方向


  国产化软件突破:需研发自主可控的负荷模拟内核,支持新材料、新构件模块接入,如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与制冷系统的耦合模拟。


  零碳能源融合:结合地源热泵、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,上海某项目通过光伏直驱冷却塔风机,实现机房碳减排12%。


  数字孪生技术:构建机房全要素虚拟模型,实时映射物理系统状态,预测性维护可降低故障停机时间50%以上。


  2.完善标准与机制


  制定国家标准:统一能效术语与测试方法,覆盖制冷、制热全系统,参考新加坡按建筑类型和制冷量分级的思路。


  全过程责任机制:明确设计、施工、运维主体的能效责任,推广“施工总承包+能效担保”模式,某项目通过该模式使实际能效达标率从60%提升至95%。


  第三方评价体系:引入独立机构开展能效检测,强化数据溯源,避免“重设计、轻运行”的形式主义。


  展望高效机房的未来

  高效制冷机房是建筑领域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技术突破领域,其核心在于从“设备高效”迈向“系统高效”。


  通过标准引领、技术创新和机制保障,我国制冷机房能效水平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质的飞跃。目前国内有许多成功实施的案例,其高效机房不仅能带来30%以上的能耗降低,更能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。


  未来,随着智能化、低碳化技术的深度融合,高效制冷机房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节能单元,为全球建筑节能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

留下您的信息如果您对该企业或本条内容感兴趣,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将会有专人跟您联系。

    经营类别
    厂家类别
    所属区域
2025
07/07
10:20
暖通家
编辑:暖通建筑
分享
  
留言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使用 “扫一扫”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。

关注
暖通家
鎏商成长
研习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