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决策的指引下,暖通空调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
在7月14日至15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七大任务框架指引下,暖通空调制冷行业将迎来深远的转型机遇与挑战。为此,行业需从技术革新、市场定位、政策协同等多个维度综合调整其发展战略。以下是详细的分析及具体的发展路径建议:
一、绿色低碳转型:技术升级与能源革命
1.政策驱动:会议提出“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”,行业需加速淘汰高GWP(全球变暖潜能值)制冷剂,推广天然工质(如CO₂、氨)及低GWP合成制冷剂(如R32、R1234ze)。
2.能效提升:结合“双碳”目标,发展磁悬浮离心机、变频多联机等高效设备,推广“光储直柔”系统(光伏+储能+直流配电+柔性控制)与建筑一体化设计。
3.案例参考:借鉴欧洲“热泵行动计划”,利用空气源/地源热泵替代传统锅炉,满足城市供暖低碳化需求。
二、韧性城市构建: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
1.基础设施安全:参与“城市生命线工程”,开发抗震、防洪型机房设备,强化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制冷/供暖冗余设计(如分布式能源站)。
2.老旧系统改造:针对城中村及危旧房的更新需求,推出模块化、小型化的空调解决方案,降低改造难度(如分体式VRF系统+智能控制)。
3.应急场景应用:研发可快速部署的移动式制冷单元,适用于医院、数据中心等关键场所的电力中断应急需求。
三、智慧城市融合:数字化与AI赋能
1.智能运维:通过IoT平台实现设备远程监控和故障预测,降低城市公共建筑的能耗(如地铁站、机场的动态负荷调节)。
2.数据协同:接入城市CIM(城市信息模型)平台,与交通、电网数据进行联动,优化区域能源调度(如基于电价峰谷的蓄冷系统控制)。
3.用户端创新:开发“碳足迹可视”APP,引导居民参与需求响应,减少空调峰值负荷。
四、区域差异化发展:精准匹配城镇化分层需求
1.城市群/都市圈:重点关注大型商业综合体、数据中心等高负荷应用场景,提供集中供冷(DHC)及余热回收系统。
2.县域市场:针对低成本需求,推广分户式太阳能空调、蒸发冷却技术等适宜技术,避免盲目对标一线城市的高标准。
3.农村市场:结合“城乡融合”战略,开发光伏驱动的小型制冷设备,解决农产品冷链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。
五、创新生态构建:跨界合作与标准引领
1.产学研联动:携手高校共同攻克关键技术(如高温热泵、高效除湿材料),积极参与制定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》等新规范。
2.金融工具创新:运用绿色信贷、碳交易收益分享等模式,有效降低用户更换高效设备的前期投入成本。
3.国际化布局:依托“双循环”枢纽地位,将中国标准(如磁悬浮机组)推广至东南亚、中东等高增长市场。
六、挑战与风险预警
1.技术替代风险:氢能、核能供暖等新兴技术有可能颠覆传统的技术路线,因此需要保持研发投入的灵活性。
2.价格战隐忧:低端市场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,企业应通过提供增值服务(如EMC合同能源管理)来避免同质化竞争。
3.政策波动性: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可能会延缓城市更新的进度,需密切关注PPP模式的可行性。
总之,暖通空调制冷企业亟需摆脱“硬件供应商”的传统角色,转型为“能源服务+数字化+低碳解决方案”的综合集成商,重点布局如下:短期方面,紧抓城市更新、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机遇;中期而言,构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积极参与碳资产开发;长期目标则是主导零碳建筑生态圈,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合作伙伴。通过主动融入国家城市战略,该行业有望在2030年前打造万亿级绿色服务市场,实现从“能耗大户”到“碳中和推手”的华丽转身。
- 下一篇: 美的智慧喷淋方案,助力空调外机高效降温
- 上一篇: 助力非洲杯!TCL斩获肯尼亚塔兰塔体育城项目